“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工作,被观众认可,挺暖的。”10月7日,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、舞台剧《清明上河图密码》章美饰演者周纪萌来到位于永福路的“不雷的面包”担当“一日店长”,闻讯而来的观众挤满面包店。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假日文商旅融合活动一部分,《清明上河图密码》“一日店长”10月8日又在南京复制,主演贺坪闪现南京万象天地为《清明上河图密码》巡演预热。
今年国庆长假,舞台不止于剧场。“国庆期间演出票提前两周售罄。”工作人员表示,《清明上河图密码》密友图鉴活动联合安福路周边8家店铺打卡,吸引观众前往消费,其中“一日店长”为店铺带来200%日营收,“上海活动反响好,所以我们的演员又去了南京。”
《清明上河图密码》演员在面包店、花店担任一日店长
作为“店长”上岗前,周纪萌留意看了面包店出入口,“国庆观众多,游客也多,如果人流大了,我可以照顾到安全问题。”观众们买面包,也带着看《清明上河图密码》的观后感与问题。“他们除了对戏剧本身感兴趣,还问我专业性问题,对演员是很大的支持。”周纪萌笑言,“当店长对我这样的i人是史诗级副本难度,但经历很有趣,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分享让更多人对剧场感兴趣,我也买面包自己吃。”
一日店长吸引观众打卡消费
“《耋戏生》开票2小时售出总票房25%,国庆期间平均上座率超90%,我们和周围超20家店铺票根联动,带动商圈人群消费。” 作为上海首个沉浸式园林实景音乐剧,《耋戏生》国庆期间在具有三百年历史的商船会馆连演14场。工作人员介绍,“每场《耋戏生》前,我们在会馆外的口袋公园表演非遗戏曲30分钟,吸引游客市民超千人。”
《耋戏生》现场
各式灯光随着观众步伐变幻出多样绚丽效果。走进商船会馆前,《耋戏生》观众在AI换装交互机中扫描样貌并自动生成剧中年代服装,带着属于自己的年代形象与剧中角色一同入戏。走出会馆,观众凭借《耋戏生》演出票根,在附近绿地·外滩潮方享受专属优惠福利,开启“吃喝玩乐游购娱”的体验链条。
相比初试啼声的《耋戏生》,每年国庆与观众相约的上生·新所悬疑戏剧展演周已举办至第六届。今年悬疑周推出四部英国悬疑剧,连演25场,加上“早春乐事集”的80多家非遗、美食、工艺集市摊,国庆假期上生·新所每天有五六千人前来逛市集、看演出、品美食。工作人员表示,“在上生·新所百年历史建筑海军俱乐部和孙科别墅演出的英国悬疑剧,让欧式风格建筑与沉浸式伦敦西区戏剧相融合,吸引近2000名观众,每场演出的观众几乎都达到了限定人数。”
上生·新所悬疑戏剧展演周
“8天假期活动覆盖约5万人次。”10月1日开幕的第九届“金玉兰”上海国际木偶艺术周也传出好消息。8天国庆中秋假期内,艺术周以双会场联动、辐射社区商圈的模式,通过50余场密集的国际偶戏展演、浦东炫偶嘉年华等亮点活动,打造“可观、可玩、可购、可享”的综合性城市艺术盛会。
第九届上海国际木偶艺术周现场
借势国庆中秋双节长假的人流与消费潜力,艺术周创新采用“双会场联动”模式。位于人民广场核心商圈的仙乐斯木偶剧场作为主会场,连续8天推出超过20场国际精品偶戏剧目,以高频次、高质量的演出供给,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国际木偶艺术的魅力。“我们特意在假期看木偶戏,”一位带着孩子前来观演的家长说,“这些外国剧目难得一见,小朋友很感兴趣。”
与主会场形成呼应,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作为分会场在1日至4日举办炫偶嘉年华,涵盖偶剧展演、木偶巡游、炫动市集三大板块,并将活动延长至夜间。白天看偶戏,夜里逛市集,从观演、打卡到消费,市民游客可享受每天10小时不间断的假日休闲时光。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主席陈向红感叹:“上海国际木偶艺术周不仅成为常态化国际交流平台,也让木偶艺术逐步惠及更多群众,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。”
“6天演出总票房超过70万元,今年我们主打新编戏,观众反响不亚于往年传统戏。”上海京剧院精心策划“建院70周年系列演出”,10月1日至10月6日,5部经典大戏在天蟾逸夫舞台接连上演,从周信芳提议创排的上京第一台连台本戏《七侠五义》,到麒派艺术代表作《宋士杰》;从剧院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优秀剧目《黑旋风李逵》,到文武兼备、具有上京特色的《白蛇传》,再到被誉为“里程碑式”的新编历史剧《曹操与杨修》,选取了从建院以来各种风格的经典代表作品。
国庆演出刚一收官,10月7日上海京剧院一团大排练室,备受戏迷期待的神话京剧《盘丝洞》复排建组,作为上海京剧院建院70周年收官之作,将于今年年底上演。编剧黎中城透露,《盘丝洞》复排优化叙事节奏、增强戏剧张力,“尤其在表演形式上强化‘神、妖幻化’呈现,让故事更连贯、更有趣。”
同样不休息的还有上海越剧院。10月8日,“越影留声”上海越剧院建院70周年主题影展在宛平剧院开幕。持续两周的影展将展映十部优秀影片,包括新中国首部彩色电影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,以黑白色调与电影特效强化视觉表现的《情探》,结合传统神话元素与戏曲舞台美学的《追鱼》,创下12亿观影人次文化奇观的《红楼梦》,创造1963年香港华语电影最高票房纪录的《碧玉簪》,首部彩色宽银幕越剧艺术片《祥林嫂》等。“影展既是回顾也是启程,让观众们透过银幕见证越剧艺术在数字时代的薪火相传。”工作人员说。
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